河流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突发性污染事件导致的急性毒性风险备受关注。很多人会问怎样可以检测河流中的急性毒性?其实要想检测河流中的急性毒性,就要用专业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发光细菌毒性测定仪就是不错的一款测定设备。
发光细菌毒性测定仪器是基于毒性物质对特殊的发光细菌的发光度的抑制作用而设计的,它通过测定发光细菌发光度的变化,量度被测环境样品中由重金属和其它有机污染物所造成的急性生物毒性。
在实际应用中,生物检测与化学分析往往需要相互补充。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构建《快速筛查-定向分析-生物验证》的多层次监测技术体系。当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监测人员可首先采用发光细菌法等快速筛查手段判断水体总体毒性,再通过化学分析锁定主要污染物,最后用鱼类或水蚤试验验证毒性效应,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这种综合监测策略在近年来的多起化学品泄漏事件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传统的鱼、蚤和其它水生生物作为生物检测方法相比,发光细菌法简便、快速、灵敏、适应性强、重复性好、精度高、费用低、用途广,凡有毒化合物、废水、废弃物的生物毒性均可测定。
急性毒性监测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全氟化合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兴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检测方法仍需完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复合污染效应评估需要开发更复杂的生物测试模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融合有望提升毒性预测和溯源能力。
发光细菌毒性测定仪器可检测受污染水体工业排放污水、矿山采矿和冶炼废水、河水等水系的急性毒性,所以它是对受污染环境的生物毒性检测进行初筛、监测较为理想的工具,也是其他领域开拓新的实验测试方法的新工具。作为水环境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其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体现了我国环境治理从浓度控制向风险管控的战略转型。通过持续创新监测方法、健全标准规范、强化数据应用,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守护河流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